为什么%的情境下用户做出异常选择?
网站运营
比如针对苹果用户推广新产品时,你更倾向于强调产品的与众不同,而不会强调这是个广受大众追捧的产品
由此可见,在我们思考商业问题时,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情境
那么,到底怎样的情境会使用户的决策偏好产生变化呢
我们又该如何驾驭情境,从而采取更好的产品推广、营销方案
一、人人都患轻微的“人格分裂症” 目前为止,已有海量的科学证据支持『多重自我』的理论: 即,我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会自动激活不同的“次级自我”掌控我们的大脑,以最优化的应对当前环境的决策、挑战
(进化心理学-生活史理论) 比如,深夜在偏僻的郊外,你注意到有个外形酷似姚明的高大男子快速向你跑来,此时哪怕你是姚的铁杆粉,你大脑的先天“自我保护”本能都会瞬间“抢夺”你的意识:危险告警
跑
这个“自我保护”本能就是在危险情境下保护我们安全的最佳“人格”
类似的人格,还有个
那么,这个『次级人格』为何会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人皆有呢
下面,李少加先简述这个“次级自我”形成的进化学依据,进而再分别阐述当我们在策划市场、运营方案、甚至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驾驭他们
二、我们心中的个次级人格是怎么进化出来的
有时想想,光是考虑到:数千万年的进化历程能让我们直立行走、让尾巴、全身毛发褪去……连这些这么“稳定”的身体部位都能产生如此巨变,而对于本身就可塑性极强的人类大脑,如果进化没让它产生某些适应性机制岂不是很奇怪么
显然,在座各位现在之所以能够翘着二郎腿悠哉的看着「少加点班」的推文,正是因为你的数千万代祖辈每一代都能够顺利生产、安全避开危险、发育成人、获得配偶、生儿育女,生生不息,最终才有了时下欢乐的你
如果你对“进化论思想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应该不难理解,我们要成功完成“动物属性”的终极目标——生存繁衍,就必须同时应对“自然选择”、“性选择”等严酷的挑战
可见,为了在“性选择”中取胜,我们有时又必须“敢于冒险(不顾生命安危)”,这显然是有悖于“自保”的性格特征
又比如,对于食物资源有限且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存活,我们通常会倍加珍惜拥有的食物,这是“损失厌恶”心理产生的原因
但如果我们始终“规避损失”,看到“一时缺乏食物挨饿”的邻居视而不见,日后自己霉运当头时,也就只能孤独的饿死
「少加点班」以前的推文也曾说过,人脑只能一次处理一个任务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同的生存繁衍挑战,在不同环境中高效的采取不同的“最优决策”,我们的大脑慢慢的演化出了多套适应性机制(人格),也就是心理学称之的“次级自我”,李少加称之的个小矮人
换句话说,虽然同样是“你”,但当处于不同的情境(外部环境)时,你很可能会蓦然成为朋友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睿智如你紧接着必然会问了,这帮萌萌哒的小矮人什么情况会现身呢
下面,我们将分别简单介绍下这位主人公,当然,需要再次重申的是,这帮小朋友不是以年、月为单位出现,而是以时、分的高频率出现
谈到这里,是否细思极恐了: 我们平时里思考商业问题,尤其是市场、运营策划、产品规划时,居然从未将这个如此影响用户决策行为的“变量”(情境)考量在内
是的,若能意识到这一点,李少加要预先恭喜下了,下面介绍位“次级自我”时,也会顺带谈下每个“次级自我”对市场、运营、广告的决策偏好
因此,本文带给你的价值绝非简单的分钟欢乐的阅读时光
最惊奇的是,我还强烈的感到一股来自陌生人群的温暖,纵然是熊孩子的嬉闹也让人觉得窝心
而本文的灵感也是来源于当时
是的,如你所见,恐怖片唤醒了我内心的“守护天使”,在这个“次级自我”的建(绑)议(架)下,我本能的偏好人群、光亮之处、厌恶黑暗及独处
“守护天使”很好的保护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规避外部的暴力威胁,因此,当“守护天使”人格被激活时,心理学家们发现,我们更倾向于: 高度警惕、厌恶独处、排斥创新遵从群体规范偏好从众 那么,除了前述谈到的“恐怖片”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情境)出现会激活我们的“守护天使”人格呢
比如,暴力犯罪的新闻报道、陌生人愤怒表情、巨大声响、蛇类形状、黑暗环境等等
如你所见,上述情境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因此,我们在投放广告文案或运营策划时,务必要避开相应的雷区
比如,几乎每年都会有些“严重暴力犯罪”新闻事件刷屏的时期,所以若你在这段时间宣传产品,切忌突出产品的“标新立异、品味独特”而更应该宣传它是多么受“群众喜爱”
可见,当我们思考运营、市场方案时,情境绝对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下面,有请第二位主人公“次级自我”二:洁癖强迫者 大家在公共场合稍微留意下会发现,一旦有人打喷嚏时,周边必然不少人用手捂住嘴鼻、或者转身,眼神写满嫌弃
大家有这种反应并非歧视或不尊重他人,这是因为“喷嚏(声)”唤醒了我们内心的另一个次级自我“洁癖强迫者”
对于远古人,医疗条件极差,任意一点传染病、带有病菌的食物都很可能要了小命
那么,当“洁癖强迫者”主导我们的人格时,我们会: 厌恶陌生人(免疫系统对陌生人携带病菌的抵抗力差)偏好独处、厌恶外出表现出内向型人格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当年SARS病毒肆虐时,整个电商行业突飞猛进
当时全国人民绝大部分被“洁癖强迫者”人格控制,这得促进多大的电商机会啊
那么,考虑到“喷嚏、咳嗽、鼻涕、臭味、皮肤病变图片”都能够唤醒我们的“洁癖强迫者”人格时,我们在做运营、营销时又该注意什么呢
但李少加建议,夏天最好不要在这些地方投放有关“旅游、出行、聚会活动”相关的广告,毕竟,夏天人群多的地方,大家懂的
另外,公共场所很多时候空调温度低,很多人容易打喷嚏……*医院周边也是同样的道理
“次级自我”三:好伙伴 在没有冰箱、法律、保险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热心肠”人格就相当于大自然赐予的冰箱及保险机制: 今天张三走狗屎运狩猎到肥美的野猪,反正吃不下也会烂掉,还不如送给隔壁挨饿的李四一家
那么,哪些情境会唤醒“好伙伴”呢
比如,当我们的内心感到孤独时、或收到自朋友的关怀、礼物、甚至被人利用、被他人孤立、有外群体入侵时,都容易激活“好伙伴”
当“好伙伴”主导时,我们渴望被人喜欢、认可,更乐意在“维系社会关系”的事情上消费更多、或者为了维系朋友关系而做出妥协
这就是为何社交类产品常年长盛不衰的原因,毕竟,每个人每天都会有“精神独处”的时候,这个时候,社交APP就是一个最低成本与朋友保持关系的工具
从进化的视角看,一目了然:拥有地位能获得很多有利于生存、繁衍的额外好处:比如更具优势的生存资源,当然,还有诸多(有点成人话题)好处,各位很单纯…… 都懂的,此处不再举例
悲伤的是,在当今社会,能唤醒“野心家”人格的情境、场景几乎随处可见:任何与名利相关的话题、商品、图文都能够唤醒“野心家”
不无夸张的说,当下,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不少人的主体人格都被“野心家”长期占据…… 那么,“野心家”人格有哪些偏好呢
如果是,说明你当下的“单身狗”人格正处于高度唤醒状态(这是个玩笑)
)、外表的异性(包括图片、视频)出现在视野中、磁性魅力的声音、香水味等……如你所想,很多
相对的,男性的“单身狗”特质更容易被唤醒,这与我们的生理差异有关,此处点到即止各位知悉即可
当我们的“单身狗”人格唤醒后,会出现偏好冒险的决策(即高风险高回报),这方面,男女均一样
有趣的是,除此之外,处于“单身狗”人格的男、女,行为会有较大差异: 男:喜欢炫耀、凸显自己、暴力冲动、充满创作激情 女:更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会愿意在与“美”相关的商品上消费 因此,近年市面上大量企业的市场不经思索盲目采用“美女效应”有一半的几率不仅无效,反而会带来反效果
谁让商家把这些务实人士的“炫耀人格”唤醒呢
流量不代表转化率,不考虑情境的流量都是在盲赌
在原始条件下,是很难保证幼子安全长大,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在人类社会俗称:爱情、婚姻
那么,哪些情境会唤醒我们做个“模范伴侣”呢
是的,你推论完全正确
我们确实都存在“好父母”人格,哪怕是还没“为人父母”同样存在
“次级自我”七:好父母 那么,哪些情境会唤醒“好父母”呢
不难推测:当婴幼儿童出现时(哪怕是他人的孩子)、甚至婴幼儿的图像、哭声等等
“好父母”人格唤醒后,我们周身都散发着“圣母光环”,充满着浓浓的母爱、父爱,此时,会尤其关爱他人,甚至对陌生人、对其他弱小的动物,如阿猫阿狗都会特别具有同情心
所以,如果你是做一些奢侈品的营销、推广、文案,千万别走“亲子温情路线”,这只会把你的潜在客户转化成迪士尼乐园的“好父母”,当然,除非你推广的是儿童品牌的奢侈品
那是否我们就完全没法主动了解用户了
因此,诸如“内隐联想测试”、“眼球追踪瞳孔测量”、表情识别、磁共振成像(MRI)、神经影像分析都是目前较为靠谱的用户研究方法
当然,这些测试方法成本较高、专业性较强,如果贵司暂不具备条件,也可以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下手
此外,你拥有本文的认知基础后,纵然是在生活、学习计划中,也别忘了规避激活一些“不合时宜”的“次级自我”影响生活质量、学习效率
如果你稍微观察上图,会发现人类自身的个“次级人格”往往是相互排斥、对立: 时而保守、时而冒险时而合群、时而咄咄逼人时而仁爱、时而残暴然而,这些都是“人性”
正是这些矛盾而又复杂的人性创造了人类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 “人性”的自相矛盾并非虚伪,更不偏激的称之为阴暗面……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试图理解、接受,然后在看清生命本来的面目后,努力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