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如何落地?从构建到运营变现只需七步
“社群经济的崛起,这可能是年即将开始的非常重要的事件
如何运营网站
任正非认为华为有能力举全公司之力靠压强原则,迅速跟上颠覆性创新的步伐,好比高压下即使是水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也可以切开钢板
网站如何运营
网站运营
我不清楚黄教授所指的广泛的客户基础是什么
第一步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做什么
在潜心深研很多咖们的互联网+思想观点后,如易观国际认为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中欧商学院李善友教授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等
社群也不例外,组织行为学认为,社会成员要构成一个群体,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群体成员需以一定纽带起来 ()成员之间有共同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通过对社群原始定义的系统解构,我认为社群+落地粗略的可分为七步
构建社群 第步:重新定义目标用户群体,确立产品定位 首先就是要设计群体成员的纽带,不论是产品、内容还是工具
社群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作为入口,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
如小米的载体是,大三湘的载体是山茶油
因为情怀不宜久藏,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你还是的实实在在替用户解决问题,不然就是耍流氓
产品才是凝结群成员关系的媒介和群成员需求的解决方案,社群的调性、价值观标签固然可以把群成员快速圈起来,但如果没有产品把大家的痛处抚平,标签就会陷入然并卵的窘境
目前来看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受到各大厂家的青睐,另外目标用户定位必须精准,不能说你的用户是年轻的白领女性,而是如下图般细致入微
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第一批KOL只能靠创始人的人脉资源来定向邀请,或从垂直论坛找大咖、达人,这些人名气不一定大,但在细分领域有绝对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力,当然能幽默风趣那就再好不过了
更关键的是这些KOL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分享,晒个不停
“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第一批进入者必须高度认可社群发起人,高度认可群文化和群目标,某种程度上用金钱来投票是甄别是否为同路人很管用的方法
金钱既是一定的门槛,同时愿意为一个社群付出金钱的人,也愿意付出时间,愿意为社群投入时间的人才是真正的铁杆
《大连接》的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认为参与(即重复的合作性互动)能够建立信任并增加关系的价值
互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互动
目前很多活动内容聚焦在新产品体验或邀请铁杆会员参观工厂、观摩生产流程等
据统计小米平均每个月举办场活动,米粉节、同城会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高频次活动对社群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社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内聚拢成员,强化成员关系,对外宣扬社群核心价值,吸引新成员加入,同时不断的向外界宣告社群存在
为什么那么多EMBA同学喜欢参加玄奘之路,一方面是活动本身带给人们刻骨铭心的体验和人生感悟,最重要就是人们在一起徒步穿越戈壁途中凝结而成的一生情谊
第步:构建一套极客文化体系,提升成员专业认知 雷军曾说过一句比较矫情的话,他说“看不懂的人以为我们是公司,看懂一点的人以为我们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其实都不是,我们是一家品牌公司、文化公司”
文化是社群的灵魂,文化体系回答了构建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社群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社群文化体系至少包括社群目标、价值观、社群公约
社群成员必须要一起做一些事才能加深和固化彼此的感情,也就是常说的“扛过枪、下过乡”
优秀社群的基础在于:让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
这里“对的事”就是共同的目标,或者说共同的任务
有了共同的任务、持续的活动,社群才有活力,也才可持续
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让弱关系升级为强关系,社群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也是吸引新成员加入的关键要素
因此,对文化的认同是一切关系的开始,创造共同的认知和价值后,追随是必然的行为
社群只有源源不断的带给群成员归属感和优越感,成员才会留下来,并自发传播社群文化
对于产品型社群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套极客文化体系,塑造极客文化氛围,类似小米的“为发烧而生”
当社群目标定位为中产阶级后,那么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社群调性,都应宣扬一种极客的价值文化主张
试想一个新产品如何迅速从山头林立的市场脱颖而出,目前来看除了找那些已成名的品牌过招外,再没有第二个方法
无论是小米、滴滴还是钉钉,无一例外都是拉着友商围绕各种指标、参数撕逼,这不仅赢得了更多成员的拥护与垂青,而且为成员创造了对外炫耀的资本和内容
通过举行仪式可以强化社群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
闻名天下的禅宗祖庭柏林禅寺,年前,万佛楼开光时净慧老和尚提出“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生活禅
后来这句话被海航董事局主席陈峰同志看到,一字未改直接收录在海航文化手册,成为海航人的共同追求
社群运营 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
运营需要专业的执行团队,至少承担四个职能,内容生产、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客服
如何激发成员的群体智慧和能量
社群还有其他多成分如人文情怀、使命追求、愿景,因此,社群运营除了常规的利益奖惩之外,还需要一套全新的运营机制
对于评价机制而言主要参照两个指标,参与度、贡献值
激励包括利益激励、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
()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
由此可得社群要想持续发展除了文化和互动之外,就是必须要有共同的利益
第步:设计“社群+”商业模式:产品工具+社群+众筹+共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任正非也认为华为的执行力,得益于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所以要想让成员持续为社群贡献价值,离不开商业利益的输出与供给,那么社群的商业利益来自哪里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群不能简单的依靠卖货赚钱,这就倒逼社群必须跨界找到新的利润来源
目前来看市面上常见的四种变现方式,第一卖广告位,第二卖产品(做电商),第三卖服务(收会费),第四股权众筹或者产品众筹
前三种依然是把社群作为一个销售渠道或者平台
本文摘自《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