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进化史
一、内容平台的鼻祖:BBS《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推红了两个人,一个是老榕,一个是老沉
互联网运营网站
网站社区运营
那个时候新浪还不叫新浪,叫四通利方,也不是一个门户网站,而是一个社区,而老沉就是这个社区的一名普通编辑
网站运营
”我从《大连金州》里看到了很多眼下正在发生的事,只是那个时候囿于互联网的规模,很多东西并不被人所看到,而现在这些东西却成指数级爆炸
老榕说,在年之前,没人想过一个人会因为一篇帖子而“一举成名天下知”
根据年月首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那个时候全国网民加起来也才万,还不如现在随便一个网红的粉丝多,但是当时那万几乎可以算是中国互联网最具有话语权的一群人了,如今活跃的大佬们都身在其中
年后老沉撰写的《新浪之道》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可以修改下应用到今天:“此事使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内容和热点结合的力量
”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老榕是幸运的,我想如果放到今天,老榕的贴子可能会淹没在海量的借势热文当中,很难再形成当初的影响力,当然也可能像王五四一样凭借优质的社交圈而引爆这篇文章
如果那个时候有新媒体的话,《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的标题至少该是这样的:《而立男子咬牙买下三张机票,在大连下了飞机之后却哭成了狗,他对儿子说了这些话》;而这个事件爆发之后,至少会有这样的文章出来:《大连金州输球之后,这个男人用一篇文章弄瘫了四通利方的服务器,小编看完之后惊呆了
》《主流媒体纷纷请求转载,他在弄瘫四通利方服务器的文章里,究竟写了什么
》这个事件里有几个关键词,和眼下的情况是何其的相似:网络红人、内容、平台和热点
千禧年之后诞生了两款产品,对于互联网来说也算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款是戴志康大学时开发的D!,另一款是王学集、林耀纳开发的PHPWIND(前身)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后来D!卖给了腾讯,PHPWIND卖给了阿里
而就是在这个时期,社交网络强势崛起
层出不穷的社交产品和内容平台纷纷上线,让人们将BBS抛在了脑后,尤其是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最近几年的遭遇,让很多人都觉得都在说论坛的时代已经过去,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读,论坛其实越活越好了,BBS作为论坛的主流形式已经告别辉煌,但是论坛的核心价值却不断创新重生
上面这段有点难懂,我做了张表,我们来对比下线下社区和论坛的功能:从我上面做的这张表可以看到,最原始的论坛就是将线下的这些动作通过代码在线上进行了集成,从而提高了效率和拓宽了社区的边界,从而达到影响更多人的目的,而后来的个人空间、实名社交、微博、、公众号以及内容平台都是从这些基础功能演变而来,是官方给予用户权利的一次次下放和收紧
上表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东西,论坛社区和线下社区都是中心化的广场,是一个中央集权性质平台,用户可以发表意见,但是官方可以选择听也可以选择不听,论坛社区比线上下社区好的地方在于,给予了用户更多的话语权,但是一旦违背平台的意志,同样会被和谐掉
表格的最后一栏是垃圾,线下是牛皮癣,线上是机器贴,中心化的平台流量空间集中,这就导致了官方必须要强化管理,弱化用户的权利,否则会导致整个平台的崩溃
个人空间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心化的平台消失不见了,转而用户成为了整个平台的主体
个人空间把原来论坛里用户的个人中心变成了主页(后来D!等论坛系统的个人中心也增加了博客化的皮肤),将主页变成了平台的主要展示形式,直接砍掉了中心化的广场(部门平台如新浪将优质信息集合成了门户的专门频道)
同时崛起了很多其它的草根大号,新浪甚至专门弄了个草根博客榜,的博客长期占据榜首的位置,也是第一个过千万的草根博客,彼时新浪博客的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公众号,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衰落下去了
、实名社交代表:人人网、饭否、朋友网、FACEBOOK等
早期的互联网社区都是以匿名形式存在的,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关部门一直要求进行实名制的注册,以脸书(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可以说正好顺应了这个制度潮流,而实名制注册的社交网络所带来的价值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我没有玩过人人网,但是我玩过腾讯的朋友网(主要是用来偷菜),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在实名制的真人社交机制下面,现在世界的社交网络被完美的复制到了互联网,人和人之间连成了一张巨形的立体网络,很多失联的人又再一次被串联到了一起
当时个人空间是两极分化的,一部分人是为了流量而写,另一部分人是为兴趣而写
但是由于个人空间里面多数都是陌生人,在没有互动的情况下,创作的动力就会消失,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在空间里写东西,因为虽然不是实名社交网络,但是里最初的好友一般都是自己的同学,是一种非形式化的社交网络
而实名社交网络则不是,你几乎可以在上面找到所有你认识的人,这一下子就给予了用户创作内容的积极性,良好的反馈永远是内容得以持续产出的关键因素(论坛里的用户分级、积分以及积分商城都是为了制造反馈)
这里的反馈不需要W+的阅读量,只需要自己的朋友能够点个赞或留个言便行了
、微博、说说和在社区的演变过程当中,微博主要的贡献是将内容变轻了,过去在个人空间上进行创作的时候,由于页面是以文章的形式展示的,所以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偏重,很多人其实是不具备这样的内容生产能力的,而微博则解放了这群不具备长文内容创作能力的人,给了他们一个用字甚至是更短语句去表达的空间
腾讯曾经也推出过腾讯微博,但是最后也是失败了,但是空间的“说说”却成功了
本身其实也是社区的一个变种,它将个人ID和私信功能放到了主体的地位,而将原来的板块和贴子拆分出来,变成了一个个公众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板主,创建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板块
你也可以是一个完全的浏览者,自定义你想要关注的板块,通过关注或者不关注这个动作将你没有兴趣的板块给抛弃掉,而不是像传统社区一样,无论你感不感兴趣,那些板块都会像垃圾信息一样,横在你的眼前
同时你自己就是你的编辑,除非你的贴子被封掉了,否则你都不会感觉到平台的存在
让用户“自定义”这个词是互联网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一个绝对的趋势,就连门户网站的首页都可以让用户自己定义板块组合了
三、和#社区产品有两核心功能:沟通和交流
一个简化了沟通的流程,我们不用去点开一个人的主页,再去点私信,也不用去IM好友列表里找那个人的名片,我们只需要输出一个就可以了,再通过模糊搜索的方式找出这个人的名字
一个重新结构了中央广场和论坛板块
论坛的板块和微博的话题作用都是一样的,将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来聊一个话题
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字符
这一点百度贴吧、知乎、豆瓣、微博以及公众号都做的非常成功
“#”字符下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中央广场,广场是由用户合作生成的,有着同一兴趣的用户会通过“#”字符去寻找自己的同伴,这是一个UGC的生产过程
过去的论坛社区都是官方自己设定几个话题形成板块,但是这往往会限制住社区的内容和规模
作为一个平台为了让社区运转起来,往往会设定一个推荐内容,用户往往会更关注平台推荐的内容,这往往会让运营人员搞不清楚究竟是用户的兴趣起了作用还是平台推荐起了作用
而和#都是用户主动发起的动作,更能有效的反应用户的真实需求
自定义、关注、和#等动作越来越成为社区的主流配置,目的都是通过不断将选择权交给用户自己,通过记录用户的动作,来生成一个更有判断价值的大数据
越来越多的社区,都在弱化社区本身的存在感,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