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有时候就是一句话的事
很多时候,工作复杂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对支点
今天,谈一谈怎么把运营简化
很多时候,工作复杂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对支点
这是曾经部门中发生的一件事,我手下对我说要策划一项活动,从项目如何实现、中间过程的控制,到最后结束,洋洋洒洒大段话
运营商网站是什么
我全程在听,他说完后,我没有直接评价活动如何,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你打算用多少资源,在什么时间内达成怎样的目标
运营维护一个网站
他的陈述,是运营的常规思考路径,它是正确的,但它并不有助于我理解活动,因为倾听是一种线性思考
网站运营
我的问题,才是我关心的活动的核心
活动需要多少资源:是否需要研发,是否有渠道,要线上资源还是线下资源,财务投入需要多少
长期的怎么安排和协调,短期的怎么最大化效果
项目管理也是时间管理的艺术
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产品现阶段需要什么,有什么指标要提高
「用多少资源,在什么时间内达成怎样的目标」,是对一个活动项目的高度概括,当我知道这三个要素,在后续的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把控细节
这句话是一个活动的最简化模型,你不能再用更简单语言去高效地描述一个活动了
仔细思考一下,它是有道理的
它们充满简洁的美感,即使放到今天的互联网,我们也会发现大量的文章、感悟、经验和教训围绕这些观点展开
它是产品经验的高度抽象
那么,我们再想一下,运营是否适用这种概括能力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工作做久了有意思么
我总是强调,运营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思考
运营需要一套善于总结和应用的思维方式,技能要学都不难,思维方式才是最大的价值
这也是普通运营和高阶运营的区别
前者关注工作内容本身,后者会思考为什么做、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
这种思考,会帮助我们找到工作的支点,简化工作
我把它称为「一句话」
还是拿活动三要素的例子,当我们需要办一次活动策划时,我们能直接用三要素搭建起思考的框架
它会比无厘头的状态好太多,帮我们在活动前期理顺思路
我们工作中要多借用「一句话」的力量
上图的思维导图就是展开的具体方法,我并不需要记住大道理,而是通过这段话引申出运营和营销策略,然后制定出适合的细节
这对新人是不是非常友好
哪怕你没有相关经验,你也比普通人前进了一步
如果你观察过我的文章,会发现我有概括论点的习惯,这些都是我思考的结果,它未必正确,但一定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
比如下面这一句心得: 任何运营工作,都需要两种思考角度,运营角度和用户角度
可是把这能力用到文案上,你会知道自己是错的
各类文案中常见的文字:「尊贵好礼」、「极致体验」、「畅意人生」、「睿智生活」都是华丽却空洞的词汇,它是运营角度的自嗨文案,是我们坐在电脑端依靠自己所见所想创作而出
它真的有效么
好的文案营销,贩卖的从来不是产品
好的内容,可以给用户希望,可以赋予用户情绪,可以制造出用户内心所想唾手可得的幻想
而不仅仅是词汇
你做用户运营,什么又是用户角度的思考
如果我是用户,我会因为什么留下,又会因为什么而离开
我不否定运营角度思考的重要性
内容的阅读量分享量、文章传播的范围、用户对不同内容的偏好、新增用户留存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做活动是否值得、文章为产品带来了什么益处……这些运营角度的思考同样是产品前进的动因
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两条腿走路的并行思维
很多运营会轻视用户角度,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然而这些经验总结融汇成「一句话」后,几经训练,已经是下意识的思考习惯了
当我面对一个运营项目,我会从运营角度思考成本、数据指标、ROI等,我也会从用户角度思考流程、痛点、体验…当你们理解了这句话,在往后自己的运营工作中也能拿之即用了
用多少资源,在什么时间内达成怎样的目标
让更多的用户在更长久的时间内以更频繁的次数购买更昂贵的商品
任何运营工作,都需要两种思考角度,运营角度和用户角度
消化完上面的三条内容,比读很多文章都有用,因为「一句话」足够简单,很容易掌握
另外我想要强调的是,它虽然简单,但是背后的细节策略和执行,那是呈几何状态的复杂
「一句话」是运营工作中的支点,是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当我们有了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思考,运营工作也会顺利很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