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运营|为何用户来了就走?为何用户不愿贡献内容?为何用户增速持续下滑?
UGC(U-GC)用户原创生产内容,它是相对于PGC(P-C)专业生产内容的一种内容来源,简单来说,由专业个人、团队针对性输出的较为权威的内容都属于PGC,例如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媒体资讯等,而你朋友圈的图文、微博、知乎的文章、唱吧音乐、秒拍的各色视频,大都属于UGC
网站运营
内容作为媒介传播的主体,无论是传统纸媒时代、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以后的物联网、VR,它依然具有强悍的生命力,内容为王永不过时
一、UGC平台究竟为何物
如果要将UGC平台进行一个类比,李少加童鞋是如此看待的,UGC平台像极了生态系统,一个健康UGC的内涵恰似一个健康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里有花草树木、有虫鱼鸟兽(内容),确保这些生命得以延绵不绝的则离不开空气、阳光、雨露、土壤的滋润(用户);各色物种之间既会相克竞争(用户注意力),也有互利共生(内容流动);地形地貌的变迁决定了这些物种的特性(产品B测试,择优取之
至于其他诸如活跃度奖励、积分等等,用得好就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当就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了,时下效用已经有所下降
五、为何需要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 优质内容正如活水,一个健康的生态必然处处活水、处处盎然:优质内容的流动能让内容消费者的时间效率最大化;内容生产者获得的激励反馈的概率最大化,激励其输出更优质的内容;UGC平台粘性更强,如此形成良性循环UGC平台的用户达到一定量级,随着内容广度、深度的急剧扩大,相应的副作用:信息噪音,必然出现
这种矛盾在移动端特别突出
屏幕小,外加等巨无霸APP多年对用户刷瀑布流习惯的培养,大多UGC产品APP除了首页的内容之外,其他菜单层级的内容被点击率是非常低的,菜单每深一层,进入该层级的用户数都呈指数级降低
(*通过自顶向下的结构化层级菜单、话题等分类方式也是让内容获得更大曝光的方式之一,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故本文不就此进行进一步探讨
) 以笔者在简书上的文章为例,我被推荐上首页的文章与没有推荐的文章阅读量之比一般是:
显而易见,首页资源的稀缺与内容生产者的海量内容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解决
人人胃口不同,用户不吭声,他直接脚投票
微博沦为小道消息八卦资讯就是一个例子
当然,我看得出知乎、微博都已经极大地降低大V们在首页的影响权重了
大V的马太效应不消除,会极大的挫伤优质内容生产者新秀的积极性,我又想黑一下微博了…… 比起大V干预,更大的伤害或许是“公众选择”或者“运营干预”
例如,满屏都是大众选择的最热门内容,或者编辑根据公司的运营需要推荐的内容,但笔者认为,这依然有强奸用户品味的嫌疑,多年以前“动感地带”不是都说了嘛:我的地盘听我的
否则,请至少将“中心化”影响的权重降低至%以下,另外的%,根据用户的画像、内容标签、浏览点赞记录、浏览时间,包括用户的自主关注对象来达到内容的过滤及选择的目的
此外,让用户进行“不喜欢”操作也是一种高效的辨别用户口味的方式
早前,我曾惊喜的发现今日头条、知乎都有类似的功能
然而体验了几次发现,无论我“不喜欢”了多少次,类似的内容还是反反复复出现
弱弱说一下,今日头条因此再也没出现在我上了,我的感觉或许有偏差,我觉得它就是个八卦段子资讯聚合平台,这不能怪用户吧…… 六、生命周期 我一直坚信,如果你能提出一个深刻的好问题,那么,你的问题就已经解答了一大半了
内容的生命周期 内容无论多好,都有它的时效性、流行性,沉下去之后,就没有价值了
不是的,UGC平台的运营者有义务将内容价值进行最大化: 一方面可以考虑在UGC平台内设计“专题”,重新对一些过往优质内容进行加工编辑收录,让平台众多有兴趣但错过该内容的用户能够容易看到; 另一方面,可以将部分精华内部包装成电子书或者为其他内容平台提供素材,让内容生成者获得更大的激励同时,又能够对外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到自身的平台上,一种多方共赢策略
本文探讨的内容也仅是UGC的冰山一角,抛砖引玉,更多疑问可留言探讨
||.. 作者: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资深互联网运营,常年关注新兴商业模式、UGC类产品运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