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的运营之道
但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产品的运营
大家自说自话,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定义
大家所讲的,总是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
可见人们对这个职位,其认知的混乱,定义的模糊
但事实上,这个比较并不准确
超市,才是真正完美的对应物
互联网产品及其运营,就整个运作来讲,及其类似于线下的超市
互联网运营网站
大家先看看这对比图,超市里货架的放置及其上面货物的摆台,是不是很像产品里的运营位及具体的内容展示: 生产厂家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接触限制,没办法直接连接用户
网站的运营
网站运营
很多企业大力开拓直营店,其目的当然就是想直连用户
于是很多企业会通过超市,间接的与消费者产生关系
正是因为不用直面最终消费者,所以一般情况下,生产厂家是没有运营部门的,而有市场部门与渠道部门
市场部门的核心,是做品牌传播,而渠道部门的核心,就是开发包括超市在内的各种通路
而超市,则直面消费者,进行日常性的销售行为
而在互联网领域,这个有点差异
但产品的开发方,仍然是连接的核心
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同样会经过规划、开发、资源引入与运营三个环节,也分别涉及产品和设计部门、开发和测试部门、资源引入部门与运营部门
它们的结构与运作方式如下图所示
一,规划环节: 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在产品的规划环节,最重要的是业务模型的设计与定位的确定
正如互联网产品,选择开发平台的核心,是权衡入口价值和流量成本
在超市领域,国内这一块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万达集团
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商业规划研究院,和酒店设计研究院,用以支撑万达商业地产旗下各个产品形态的持续升级,以至于已经让产品形态超越了超市的定位,而向城市综合体发展
.价值体现:直连终端用户,关注终端用户的体验
因为公司的战略需要稳定,不能变来变去,所以产品也就要求稳定
当然这是由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决定的
这个需要重点分析
这意味着,用户的消费行为是在产品内部,而没有脱离产品
这带来了三个价值: .用户的身份确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账号体系; .用户行为管理:互联网产品可以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做记录与管理
那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哪里呢
软件产品从工具型产品向互联网型产品发展,经历了从“离线”向“在线”的转变,这个伴随着从文件管理型操作系统(以为代表),向网络操作系统(以安卓和OS为代表)演变的历史
譬如音乐、电子书、视频等等很多产品,现在都强化在线消费,而弱化离线
这使得百度和迅雷,都难以建立起真正有价值的用户账号体系
而离线的问题是,消费行为与产品脱离,由此产生的价值,也就和产品脱离了
所以互联网产品天生有做社区和社交的冲动,因为基础条件摆在那儿呢
这是在线产品特有的优势,是传统离场型商业模式所不能奢望的
用户有没有兴趣
考虑这些的反而很少
反正为了日活什么都敢加,结果做出来用户不感冒
所以互联网产品也常常弄巧成拙,把优势搞成劣势
对应于互联网产品的“在线”,在超市领域,这个词是“在场”
为了能够让销售和消费在同一个时空里完成,也就是“在场”,现在的超市建设,都在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发展
其中重点是引进两个业态:餐饮和娱乐
而娱乐的重点,又是影院
但这种演进,有人觉得还是不够彻底,不够满意
但从流程上来说,销售和消费,却仅有一步之遥了
让用户是一切行为都在场,这就是万达商业地产的“城市综合体”的理念
从超市到商业街再到城市综合体,是万达商业地产的逐步进化之路
因为类似于万达的城市综合体这种业态,虽然有了账号(用户在综合体里居住工作,相当于有了用户ID,也即账号),但却缺失了关键的一环:消费行为数据
这意味着,这个账号事实上产生不了价值
所以,在场不如在线的价值高
于是,新零售被提了出来
用在线的优势,来弥补不在场的缺失
而真正的最优解,一定是既在线,又在场
这种商业模式的最好例子,是共享领域
所以我曾多次给身边人说:拥有无意义,使用才产生价值
我坚信,人类一定会发展到那一天:一切都来自于共享,人类不再有私产
而届时,人类将不得不通过提供隐私,去换去各种服务
二,建设环节:当完成规划后,就进入开发环节,并同时启动资源的引入工作
如下图所示
三:运营环节: 显然,建设超市不是目的,卖东西才是目的
同样的,在互联网领域,开发产品不是目的,让用户使用才是目的
而产品开发完成经过测试,就会上线运营
而重点,则是内容曝光与分发策略的制定
首先,运营的童鞋需要理解整体的业务逻辑
因为数据的存储结构,与业务逻辑紧密相关
只有彻底的搞清楚了后台内容库里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前端展示层的数据结构,才能有效的设置前端的内容展示方式与规则
其次,对于固定展示位来说,内容的可持续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超市的运营工作,包括三部分:超市的市场宣传、超市的管理和商品的销售
市场宣传层面,得让周边老百姓知道咱这儿有个超市,都卖些什么东西,都有些什么品牌进驻,都有哪些好的服务等等;而超市的管理,这个是核心
没有任何两个超市长得一模一样
差异不仅仅在于建筑形制,更在于超市里面的布局
每个区域的货架怎么摆
货架上的货物怎么放
路线怎么设置
如何让超市显得更紧凑从而让氛围更热闹
如何持续的补货
但两家店里面的结构布置,差异实在太大
进到乐天玛特店里面,感觉就像进了仓库,一点生活气息都没有
而且灯光也没有到位,没有任何的氛围营造
结果,乐天玛特的流量一直起不来,最后默默的退出了市场
而产品运营,其工作职责定义同样也是由三部分构成:产品的传播推广、产品的管理,平台上内容、服务、产品等(商品)的推广转化(销售)
但运营的重点与难点,是在产品的管理环节
很多公司,会把这块交给产品来做
但事实上,这正应该是运营的核心工作
如何规划产品的页面结构,使其更高效率的曝光优质的内容,或高价值的转化用户,是最能直观的体现运营人员职业能力的地方
但显然,这些都是第三个环节的事,是日常执行层面的行为
真正的运营,必然需要先从规划环节入手去梳理、管理整个产品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合格的运营人员,必须要先深刻的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业务逻辑、战略方向,并深度理解产品、用户
然后,才能有效的设置产品的页面结构
而不是由产品人员先定好了页面的结构与运营位,运营人员只做内容的配置
运营不是跟着产品的节奏跑,而是指导产品的战术性方向
举个例子:很多产品的用户体系,都是产品的童鞋在构建
但这其实是用户运营层面的事情
个推在其运作机理上,是基于标签的连接
即便是对于资讯类产品来说,这其实也不够
虽然因为资讯本身的情感等附加属性较低,使得推送的准确度和效率的权重更高
但一方面,个推的策略和位置,本身值得深度挖掘,这就需要运营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有些内容,是附加了创作人员的个人特性的,譬如情感、情绪、价值偏好等
正如一个新的超市,在开业的阶段,其目的是让周边的人都来超市,所以会让利
到了后期,用户都进来后,就要考虑到活跃度和转化率等等了
从以上对超市营业和产品运营对比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产品运营的一些特性(请大家回顾下我们前面讲过的,产品的特性与定义): .定位:运营是战术,实现阶段性的业务目标; .特点:目标导向
且目标具有阶段性,而操作首手法灵活
传统线下的生产性企业之所以没有运营这个岗位,原因正在于它们不直连用户
他们通过市场部门做产品、品牌的宣传,而通过销售部门构筑超市等销售通路
前人有很多经典的运营策略与思路,乃至实操的方法论、技巧等等,都值得学习
但我建议大家都买来认真读一读,多学学业界大牛们的方法论
需要指出的是,战术如果做的好,就能够扩大其效用,产生战略级的价值
最典型的,就是淘宝的双活动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市场趋势、业务逻辑、产品,这三者一定是运营的基础
任何一个真正想做好运营的人,都必须花大量时间去思考这三个层面
而没有趋势的支撑,背大势而动,再好的运营方案,也会被时代抛弃
所以当人们都开始用进行二维码支付时,那么再优秀的运营,也没办法让支付火起来
银联曾经试探过,多种运营方案都采用过,但后来终于偃旗息鼓了
通过把产品和超市做对比,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想做好运营,真正值得花时间去深度学习的体系化的东西,其实是在市场营销学里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品,就会发现,产品是器,是帮助运营人员把东西推销出去的工具而已
识势而明道,以法术驭利器,则何往而不利
而通过上面的类比分析,我们也可以重新来看待各种类型的软件产品了: 前互联网时代的工具类产品,更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 社交、社区类产品,更类似于线下的各种俱乐部; 垂直型平台产品,更类似于专卖店; 综合型平台产品,更类似于超市或商超
作者:男一号,多年互联网行业经验
欢迎:,让我们聊得更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