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把运营经验免费分享出来?
什么是运营商网站
我早先一无是处,不太看重学业,一门心思做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比如沉迷于书法、足球和诗歌中
网站运营经验
来到北京之后,做了三年传统行业,遭了不少罪
偶然的一个面试,撞进了互联网这个行业,觉得不能再漂来漂去了,干脆扎根互联网吧
网站运营
后来进入运营岗,发现这个职业领域还没有被人探讨,我就想,可能是机会来了,得开始写文章树范了
不能白做一回运营
、打造自己的运营知识体系 我记得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给自己立了三个规章制度: 、不写皮毛之作;、拎清运营身份,走出低端段位,迈入知识经济体系里;、打造自己独有的运营知识体系
我是个处女座,太纠结于文章的结构、句式和知识含量
对于运营,我更多的重心放在了优化和测试上
这可能就是我最终要梳理的运营知识体系的核心:试错和优化
我的文章一般都设置有情节结构,文章与文章之间互相有串联,情绪类的文章多会含沙射影、略有气势,场景类的文章会设置一些主人公,角色,起名字的时候都要纠结很久
所以,大家看我的文章,不要浮皮潦草,要揣摩,一定会带给您启发感
还有一点,我很少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当然,也为此闯了一些人的心灵禁区,比如:我在年写作转了笔锋,不再吐槽运营,开始将运营知识融入到故事中
先后写了数篇和异性聊运营的文章,这惹的一些女童鞋不太高兴,说我蔑视女性,我也一直再深思,不再写一些有辱女性的文章
这里解释一下,其实是读者误解我了,我一直认为女孩是天然的,美至心灵,而男人是泥做的,好坏不一
一个运营人的自我修养 、有自己的运营知识体系 一次,一个同事看到我的电脑,发现了我的那些优化源表和思维导图,瞬间惊呆,对我刮目相看
他发现了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每一天,我都常熬至深夜,一边看窗外别人家的灯一盏盏熄灭,然后鼓足力气去整理、归档、优化、再拔高一筹对运营的认知
我从自从迈入运营岗后,先后总结了三幅运营知识图谱,在互联网产品运营圈里传播很广
这三幅知识图谱恰好是我更新自己运营知识的三个阶段
第一幅图:关于网站运营知识的图谱 这是我初入运营岗的感知,现在看来这幅图完全没有体现出运营的精髓来,还是以推广、内容建设为主流,当然,那时候的运营也基本上就是这些事情,流量为王,内容为皇是当时的主旋律
所以我虽是运营岗,但还以流量为中心,用户的概念偏弱
第二幅图:优化概念浮出水面  这幅图的亮点是终于有了优化的概念,数据分析和优化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我总结的时候,太过于贪大求全,似乎任何工作都是运营工作,很繁冗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读者我,说能不能把这幅图假装属上他的名字,他说他喜欢一个姑娘,想借这幅图树立自己的形象,我二话没说就授权了,我说你随便署名,以追到女孩为第一要务
第三幅图:聚焦运营精髓 终于,经历了一段时间运营的阵痛和历练后,加之年龄的增长,懂得了化繁为简,抓核心点的道理
这既是我自己对运营的理解,也是希望能把运营讲透
、媚俗 读者问过我,说韩利你怎么这么LOW,这么俗气
我说俗就是人性呀
我是一个俗人,所以经常给自己脸上贴金
韩利,你真厉害,软硬笔都是一等奖,还是张贤亮钦点的
再后来,张贤亮还邀请我去过镇北堡影视城呢
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这就是背书,白话叫脸上贴金术
我自己都相信了我自己
直到张过世,我从未见其一面,只在其书法作品前拍了一张照片
我为何总要借助外力为自己贴金,因为我的不自信:我没有高大上的官衔、运营也远没有产品、市场一样的待遇
因为有一个念头一直在脑子盘旋,公司越大,分工越细,能体验的东西越少,你只能像啤酒厂的盖盖的机器,来一个瓶子,盖一个盖
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比如自己建网站,写博客,搞微博号,弄,体验朋友圈营销,开淘宝店体验电商每一个都做的津津有味
、从身边高手学运营 和我聊过天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回复起来特别慢,有时候压根就不回复了
这不是我多么阴冷
因为我觉得高手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我偶尔会对一些运营人说,你少跑点沙龙,培训会议,少看一些运营类的文章,有那功夫,把你的同事约出来,喝喝茶聊聊天,运营高手其实就在你身边
自从我的职称里带有运营二字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运营是什么
就是跟着领导的指令走
领导说读书日到了,是不是该策划一个活动了,然后我就开始有模有样的思考如何做一场有关读书日的活动;领导说月底了,本月销售额还远远没达到,做个促销吧,我就开始换算如何最大化销售额的问题,然后搞折优惠了;领导说…然后我做,领导成了我的神经中枢,我变成了机器人
后来,我开始找一些有关运营的文章来读,很少,那个时候,运营类的文章基本是绝迹状态,没人喜欢聊这个话题
后来,我越做工作越困惑,觉得我应该自己琢磨
在日常逛网站的时候,我是如何纠结的
尤其是购物,我发现,各个购物网站都让人纠结不已,似乎没有一次购物经历是顺畅的
总要犹豫很长时间,我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让用户第一次来就购买,而不再纠结
我似乎对价格颇为在意,而体验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再有,我就开始观察领导,他们是如何下达指令的
领导偶尔会帮我们去做个培训
自从那之后,我开始广泛涉猎其他职位经验技巧,阅读了很多有关产品、有关数据、有关客服、有关销售,甚至于从传统行业中来学经验,比如广告、策划… 自此之后,脑洞大开
他问他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倒着画完成的很好,而不能正着画
一种是词汇性的、分析的和连续的,而另一种是形象的、感知的和刺激性的
我为什么会说这个例子
所以呀,你若想在运营圈里学到真本领,首先就要跳出运营看运营
我画鼻子的时候,不管是画谁的,都是向上的字
为了打破这个思维惯性,我开始试着练习打破惯性思维
好比,一个人在写作业的时候,用的是惯常思维,就是一板一眼,否则写的太乱容易引起老师的骂
所以,当你看别人的文章,满满干货的时候,你发现现实中根本用不上,这就是干货类文章钳制住了你的思维,文章作者说这样做他成功了,而你照搬的时候发现远远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干货文章只能给你启发,因为产品不同,形态不同,能够利用的资源不同,人不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模式的产品,有的成功走向了纳斯达克,而有的一直毫无起色
环境的不同
任何积分体系都只是为了短期内延长用户生命周期,而不要当做主流运营手段
主流的运营手段永远是找到那个能够日常高效运行的模式
一位朋友在其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样一句话: “韩利老师是用生命在做运营
“我买了你最喜欢吃的肉末酸豆角盖饭” 我斜楞他一眼没有做声
“我还给你买了你最爱抽的钻石烟” 我戒烟了,我没好气的对他说
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不是富二代,一直在被“谋生”驱赶着
我最近一直在观察着一个绝佳的人物角色,名叫罗风尘,是工作中的同事
就开始对症下药,博他好感
比如,吃饭的时候,他点了羊肉泡馍又点了个一盘羊肉外带两馍
我一看这家伙智商挺高呀,就顺着他的点餐思路,点了个西红柿炒鸡蛋,又点了个西红柿鸡蛋盖饭,和饭店老板还要了生西红柿,然后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打台球故意让着他,一般杆让他赢杆,这样他就开始高傲了,人一高傲兴致就好,这时候提个需求一般立马就完成了
混熟之后,我不经意间会宰他一些P产品知识
他的志向是专注于P年
这就是兴趣,凡事只要兴趣在,总是很快就能从同类中脱颖而出
可喜可贺的是,运营人因为都尝过人间烟火,遍历心理折磨,变的都很谦虚
这也是我想说的:运营一定要心存敬畏,既然入了圈,就往人的深处走,嬉笑江湖,赋给运营一个独特的个性,保持接地气这个风范,不能从国外或书中搬运有档次的知识,这容易把运营这个职业给逼疯
什么是地气:只唱东方红,不唱国际歌
这,就是一个运营人的修养
#专栏作家#韩利,个人公众号:,鸟哥笔记专栏作家,互联网产品运营知识一网打尽思维导图作者,写有万字关于互联网产品运营方面的文章,现任职于大街网
关注内容型社区和新媒体,擅长运营优化、数据分析、文案,一直致力于研究四两拨千斤的运营技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