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知乎、滴滴、映客,这些成功产品背后的运营,究竟有无规律可循?
就像之前说过的,在第四章的内容中,我们想要重点思考的,是围绕着一款产品的生与死,运营工作该如何规划,以及背后是否存在一些规律可以被遵循
网站产品运营规划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存在两条主要的线索可以进行探讨——第一,依据不同的产品发展阶段,或当前占据市场份额的大小来判定运营策略和运营规划如何制定;第二,依据不同的产品形态和业务类型,来判定运营策略和运营规划如何制定
网站运营
这一篇,我们先来聊聊上面的“第一”
其实,从产品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我们是可以把产品分为下述种类型的—探索期产品特征:上线时间不长,产品还在打磨,需求尚待验证,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基本可以忽略,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典型代表:年上半年的映客、年的滴滴出行、年的陌陌
典型代表:年的、百度地图、美柚、大姨吗等
典型代表:年的豆瓣、天涯社区、猫扑等
包括:产品功能上的、产品使用体验上的、产品风格和氛围上的、服务能力上的
无论是知乎还是微博,早期都采用了“邀请码”的机制,以邀请码来控制用户绝对数量的增长
而知乎更是一直在长达年的时间内都保持着邀请码注册的机制
因为邀请码的存在,他们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早期产品氛围的纯度及可控性
除了凭借“邀请码”而来的用户外,他们在早期都通过运营邀请了一群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大V”加入进来使用产品,如知乎上的李开复、雷军,微博上的黄健翔、郑渊洁等,这群大V既成为了早期产品的忠实用户,又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持续在给产品带来新的关注
他们对于早期种子用户都给予了各种“无与伦比”的关怀
此外,很多早期知乎和微博的核心用户们与知乎、微博官方间的关系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很紧密的状态,他们认识众多的知乎、微博官方员工,甚至迄今仍然会经常受邀到知乎办公室做客,参加各种知乎组织的活动等等(表问我为啥知道)
且,对于这样的用户,如果你能服务好一个,很容易就能影响到一群人
这个逻辑其实也很浅显:既然我们已经说了早期产品的体验可能会很烂很不确定,自然需要运营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给用户一个愿意留下来的理由
通常,如果你发现你的产品用户认可度和种子用户活跃度已经很高,用户的增长速度开始显著加速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渡过了探索期
至于为什么要开始加速占领市场,一是产品已经准备好了,部分用户对于产品已有认知和接纳,用户教育成本变低;二则是,因为你已经验证完了可行性,这个阶段往往竞品也会大量出现,所以如果你跑得不够快,就很容易被别人干死了
各种渠道的铺设,从应用商店推广到效果类广告(如广点通等),往往从这一阶段开始上量
围绕着产品的各种事件、话题往往在这一阶段层出不穷
如映客现在动辄两三周就会有明星名人直播,如陌陌年下半年开始给自己贴上的那个“约炮神器”的标签并围绕着这一标签延伸出来的各种话题和传播,再如滴滴出行在年开始积极联合各大品牌策划跨界营销、事件营销等(如韩红的红包广告)
往往在这一阶段会通过大规模的补贴等行为迅速拉动用户增长速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典型如滴滴出行在年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的红包
这一阶段,面向用户的运营,开始由粗放转为逐渐精细
另外,这一阶段的运营,会逐渐精细起来,会开始面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或实施不同的运营手段
对照一下,年上半年的、大众点评、美柚、大姨吗等这样的产品,都属于已经进入到了“成熟稳定期”的产品
这个阶段的产品,共同特点往往在于:高度关注用户活跃度,高度关注商业变现路径,同时,面向用户的运营也开始全面精细化
举例:这个阶段的,你会开始看到更多的朋友圈广告,你会看到开始大量接入更多的服务
这个阶段的大众点评,你会更加频繁地在端收到大量P,定期收到各种优惠券和官方活动信息
这个阶段的美柚和大姨吗,你会看到他们的积分体系、活动等开始在产品内部变得越来越强,也会发现他们已经纷纷开始尝试通过电商来开启的自己的变现
总结——一款成熟稳定期的产品,理论上会进入到一个全面的精细运营期——针对不同的产品模块,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应该会有专门的运营人员去负责,给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和讯息
同时,这一阶段的运营工作,总体上会以品牌形象的树立、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变现三大方向为导向
四、衰退期产品衰退期产品,通常是上一个时代的一方霸主,但很显然,未来已经不是它的了,它以往的用户,开始大量流失,并转移到各类替代产品上
总结——一款衰退期的产品,运营基本只能维持和强化此前的各种常规运营手段以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同时,面向流失用户的召回、承接等可能会成为这个阶段中一块比较重要的运营工作,只是,这样的工作往往成效不会太大
对于那些工作年限不长,可能只待过一两家公司,长期关注执行但对于运营工作的规划缺乏认知与思考的同学们,这篇内容应该是可以给到你很多启发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