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如何从到运营社群?这是我的个思考
七步思考帮你梳理思路,从容应对社群运营
如何运营一个网站
首先建议你看看我们写的《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第二版),蓝色封面的书,很多运营的套路和细节,在书里面有详细介绍,这也是目前国内社群运营领域,评价最实操的书
网站运营
书的补充思考:社群必须要有同好,但怎样的同好才能持续下去
就是组织的人、加入的人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这个社群是为何能长期存在的
——那么这个群的同好定位就已经出了问题
不知道长期存在的理由,只是临时理由建立的群,只是一个讨论组
比如今晚一起吃饭群
很多人建立的社群,表面上很美好,但是定位阶段就没有想清楚,【】你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情感需要,以致他们欲罢不能
【】你给别人分享怎样的快乐记忆,以致他们渴望再来
【】你给别人创造怎样的利益回报,以致他们期待更多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们都是一群致力研究厨房小家电的网友,可以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新看法,新工艺,这是可以建立一个小众且持续存在的群,这里面社群能存在,就是因为有交流专业知识的需求,但这个群可能规模很小很小
书的补充思考:社群的运营一定要有仪式感
很多群成立得很草率,有了一个想法,马上就张罗人加入,这不合适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定义自己的社群名称、头像、口号、文化、群提示、运营模式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别人为加入社群做一些努力
比如请人推荐,比如写自荐信,比如做过为社群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愿意付费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让别人感觉到加入程序是经过报名、考察、选拔、登记、引荐给内部群员一系列流程,而不是大家头脑一发热,来到一个乌合之众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社群不是一个大组织,是小而美的圈子
在网络上现实中能把人大规模组织在一起的形态有这样几种:、政党;、宗教;、粉丝团;、学校;、商会;、经销商网络;、俱乐部
这些组织你会发现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运营才能做到比较大的规模,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组织,很难被称为是一个社群
有的训练营,号称几万人,其实本质就是学校一期期开课的学员,还不如线下的学校,人家起码一个班的人长期生活,互相熟悉,甚至知根知底
但好的俱乐部也很难扩大规模,一是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符合进入标准,二是人多了互相认识的成本会指数级增加,那么从俱乐部里面一定会分化出更小的圈子,建立成员分级制度
私人会所俱乐部都叫圈子,进入一个圈子很难,这圈子就是现实中的社群
所以我建议社群不要一开始就贪大求全,可以从个人起步,运营好了,慢慢扩大,我看到了人也就到了运营成本和回报的极限,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给群的能量升级,限定更严格的入群条件,让更有能量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
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借助社群的能量做会员、收学员、买东西,这是基于社群能量的商业变现,可大可小,但并不等于你要做大社群才能有机会得到大商业变现
社群好比是一个网上的咖啡馆,大家畅所欲言,有各种趣味的人,才有意思
这就意味着一开始建设社群,运营者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类型引入群员,好比生态恢复,各种物种搭配要合理
书的补充思考:社群的成员一定要交叉链接,建立情感认同
彼此经常可以在对方的朋友圈,赞赏位,群里看到对方头像在冒泡,甚至直接互动,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建立情感认同,慢慢成为朋友
所以我们在运营社群一定要想办法鼓励群里面的人互相关注,多种方式互相关注
比如在我们的知识型IP训练营,我们的小伙伴发展了很多互相链接的玩法【】私聊加好友见面就发感谢小红包【】关注别人公众号坚持留言评论或打赏【】通过分答向别人提出有价值的付费问题【】通过在行付费约见别人【】做网络采访,写采访手记分享【】请自己的粉丝去别人文章下评论留言玩互动【】约别人到自己的粉丝群做分享互动【】线上一起策划主题活动,比如合作微课、训练营、线上晚会等等总之链接的方式越丰富,社群的玩法越多,社群的生命力越强,这就越需要一开始社群引入不同个性,多才多艺的人加入
大家链接多了,才有情感认同,有了情感认同,人和人之间才能深度交流,产生化学反应,有了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新的可能,带来超出你预期的回报
听起来好像电影里的台词啊
所以我们说运营慢比快快
第一种,自建社群,其实这种方式非常慢,并不适合大部分企业,而且运营成本和难度非常高,做起来都需要专业团队专职运营,投入甚大
第二种,打入社群,这种方式很适合没有钱的企业或个人,打入别人的社群或者群就好了,然后择机表现,加印象分,然后在合适时机巧妙植入广告,带动推广,然后完成用户发掘,私下勾搭,可以退出社群了
第三种,包养社群,反正社群不是有灵魂人物吗
包养他,让他去替你的品牌说话,你很快就能收获一批他的忠粉,加速你的事业变现,这一般都需要土豪,收入高才能如此操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