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个社区产品,我想和你聊聊社区运营的个因素和个陷阱
一个成熟的社区就像一座城市,通过制度管理成员、通过供需组建市场、通过平台传承文化,有稳定的自我运转机制
网站产品运营
网站运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作者 韩叙(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原创发布
最吸引人的是,这让我们获得顶级的成就感
抛开这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我们平时提到的「社区」,是从狭义上说的内容型UGC平台,类似知乎和天涯
但我认为,「失败」的经历更有价值
好比一个人死后,可以知道具体原因,后续针对自身可以做预防措施
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甚至不一定正确
所以,作为一个有多次失败经验的社区运营者,我的经验或许更有实际的借鉴价值
一、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目前没有特别权威的说法,主要以惯例为准
其中共同属性、互动和线上平台这三个元素,基本上每个社区都具备
如果是以内容本身串联,就是社区,如知乎、贴吧、;如果以用户串联,就是社交,如微博、陌陌
还有一类情况,社区只是产品其中一个模块,比如下厨房、虾米,或者社区作为一个互动元素,融入产品整体,比如小红书、猫眼电影
社区只是「虾米」的一个模块用内容做交易决策的小红书,内含社区元素其实,硬要把几个不同的产品归类,并定义成一个概念,在实战中是没意义的
同理,对于社区来说,定位最重要,实操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①市场够大简单说就是,社区定位在哪个领域,是否有足够量级的人群和需求
如果市场规模大,意味着只要你瓜分其中%的份额,社区人群的基数就足够大,就具备了做起来的条件
如果定位在细分且小量级的领域,首先没有足够的人群基数,就不足以让社区运转;其次市场小意味着商业价值可能也不大,没有商业价值,这个项目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持续
比如,知乎初期的人群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且段位很高,再加上未开放注册,是一个标准的「小而美」
假设没能做到这点,知乎只停留在互联网领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用户规模和社会价值
转头看豆瓣,大家都说水化了变味了,其实这是用户规模变大的必然结果
当海量用户涌入后,这样的社区文化必然受到冲击
所以说,别看豆瓣前期走的文艺路线让人羡慕,但市场规模和受众人群太小,影响公司的发展,只能再向外延突破
这样的偏文艺的人群,更善于用文字表达细腻的情感,有着很强的优质内容生产力,也有很高的活跃频度
除了书影音爱好者,互联网从业者也是UGC能力很强的人群
特点是在线时间长、活跃度高、可以更熟练的使用互联网产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简单的说就是会玩,而且能玩出各种花样来
就像蝗虫一样,扑向一个个还未启动推广的产品,玩腻了没新鲜感了,就离开,扑向下一个目标
不希望他们去「观光」,是因为这部分人并非产品的目标人群,他们的活跃会影响社区氛围和调性,对产品数据的干扰会导致无法正常分析和决策
以上两个案例的人群,一个是文艺气息很浓的书影音,另一个是互联网从业者,都有些特殊性,不接地气
下面举一个开心网的案例
开心网风靡一时,重要原因是定位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利用他们在上班时的碎片时间,挖掘他们在枯燥和紧张的工作中期望轻松一下的心理需求,设计了娱乐性强、参与门槛低的游戏、投票和转帖等内容形式,只需要鼠标点击就可以参与并分享给好友,好友再关注、参与、扩散,如此反复,形成内容产出与消费的闭环
开心网,当年的传奇做社区,要选择内容贡献和活跃度较强的目标人群;或者挖掘定位人群需求,通过产品形式来满足
③用户需求真实存在时下最受瞩目的两个公司是新美大和滴滴出行,他们做的事情是与老百姓生活切实相关的吃和行,是刚性需求
虽然两个公司的成功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从定位角度来说,涉及的用户需求是切实存在的,这就为成功奠定了基础
再说一个案例,黄色网站在国内是是违法的,但供需双方屡禁不止
之所以存在诸如运动、游戏、购物等社区,不是因为这个话题足够刚需,而是有其他的需求点在栓着用户,比如买便宜货、查游戏攻略等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产品很靠谱,用户使用路径很清晰
.社区调性你会承认一个人很漂亮,但不一定会爱上她,因为外表漂亮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觉
真正让你让你爱上一个人,是因为气质、共同语言、三观等内在因素,也是因为这些,才让我们呈现出一个个特点各异的人
社区也是这样,用户使用社区的原因是需求,爱上社区的原因是调性
社区调性,主要通过内容的定位和视角去实现的,对应的人群也会非常细分和精准
那么用户为什么要贡献内容,能获得什么收益,谁来消费内容,如何让用户持续的贡献,谁来持续消费内容,这就是一个闭环的用户激励体系
其中,用户贡献内容的原因和动力,就是用户激励
简单说,用户愿意去贡献内容,肯定是满足了某些需求,精神上或物质上
所以,用户激励体系最根本出发点是用户需求,在设计这个体系时,思路是通过产品和运营的哪些方式,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有朋友说,用户激励就是积分等级勋章签到,这个思路是不对的
这些只是实现激励用户的具体方法,而不是根源的原因
简单的认为用这些方法就能解决用户激励的问题,是不牢靠的
现在很多从业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社区运营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本文说的社区运营节奏,只适用于初期
②内容填充社区的定位和调性,是通过展现的内容体现的
所以在产品上线初期,通过运营编辑优质内容(包括预埋回复),去填充社区的骨架,建成期望的样子
用户本也可以参与,但在产品刚上线时,用户对产品理解不透彻,发布的内容很可能不符合社区定位,所以需要运营完成
我们可以接受用户规模还不大,但不影响良好的社区氛围
做好社区氛围,就要严格控制种子用户质量和初期的内容,关注互动量,以及把控冲突和友善的合理临界点,做到即吸引用户分享讨论,又让用户觉得温暖和有归属感
所以,急需在上线后去印证之前的推测是否成立,用户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产品的认可度怎么样
如果用户对核心功能并不感冒,那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转型
②激励闭环在需求印证之后,就要利用种子用户尽快跑通用户激励的闭环,为后续大量用户涌入做准备
③确定调性产品上线前,社区调性的定位只是预定,是方案中的一句描述,最多也就是用几条内容做案例来具体说明
上线后就要落实之前预定的调性,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用户的反应去不断调整,逐渐缩短预定与用户实际反应的距离
就好比水库已经修建好,该开闸放水了
这个阶段需要用各种方法提升用户量,比如渠道、活动和品牌引爆
但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逐步扩大用户增量,而不是毫无保留的频繁放大招
如果用户增速过快,社区氛围就可能被打散;增速过慢,用户又会觉得太冷清,最初的激情会慢慢消退
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用户流失,对社区影响很大
②扩大覆盖「用户增长」是从社区整体用户规模来说的,「扩大规模」是从社区横向领域来说的
这一步并非在每个产品都会出现,和最初产品定位相关
比如知乎做过一轮地铁广告,其中一个目的是覆盖并笼络知乎的外延用户,就是在社交平台听说过知乎但还未转化成产品的用户
启动品牌传播的阶段,每个产品是不同的,形式和渠道也不一样
对于社区来讲,至少应该去做优质内容的持续传播,借助站外渠道扩大内容曝光,这样对已有用户有激励的作用,更重要的也是对社区品牌的传播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但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工具类,用户大概每周访问一次,为了增强用户粘性、提升DAU,我们决定做社区
看似这两句话差不多,而且结果也有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最根本的分析思路是错的,这就有可能导致结果失败
如果目的是满足用户交流的需求,经过思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通过一个社区形式去满足,但具体产品形态不一定像已有产品一样去加,独立的社区模块不一定符合用户需求,或许将社区元素融入至工具模块内是更好的选择
.急功近利的追求增速社区最重要的是氛围,氛围是由小部分活跃用户创造
最担心的是,完全用数据去衡量一个新社区的运营进展
如果要求每周社区数据(如UV或UGC量)都有涨幅,肯定没办法踏踏实实做前期积累,只能是疲于应付的做活动、搞噱头,可惜这时地基还没打牢,引来的用户也会很快流失
如上文所说,社区的运营节奏非常重要,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侧重点,将几个步骤连接起来才有可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如果单独拿出某一步或某一周的数据,希望从中看到显著的涨幅,这是不现实的
社区像一个雪球,从小慢慢滚大才结实;社区像一个人,吃好每一顿饭才能健康长大;社区像一座高楼,不能只想着完工后耸立在那里的样子,应该先扎实的打好地基
如果在初期盲目追求增速,急功近利的希望用户数「每天一个新台阶」,就会打乱运营节奏,去迎合这个不合理的目标,做本不应该做的事
最后只能是拖慢了社区前进的脚步,甚至会死掉
知乎的用户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邀请制,你要成为知乎用户,你必须申请,或者通过朋友邀请
我们最开始选择邀请的个用户,他们会去影响到随后的两万个用户
我想,大部分公司连两个月都无法接受吧
所以,不要只看到知乎现在的知名度和量级,而忽视人家最初的耐心和克制
.无法改变用户认知编个例子,你去超市买牙膏,架子上摆着佳洁士和康师傅两个品牌,你选哪个
而康师傅应该是方便面啊,买牙膏时选这个感觉很怪
在互联网领域也一样,百度是搜索、淘宝是网购、美团是团购,这是普通用户对这三个品牌的第一印象
而且无论运营上怎么努力,绝大部分人仍然不会被转化为贡献用户
.用户需求不存在上文的「决定社区成败的三个因素」中提到过这点,在这里仍然强调一下
除了伪需求,还有一种情况是希望把线下需求搬到线上来,通过社区满足
在线下时,有现成的群体呈现了某种需求,但搬到线上就变味儿了,就不一定成立了
医院领导非常愿意参加,有高端圈子的社交需求,也有经济利益
受碍于人的惰性,很可能这样的社区因为没人愿意「转移」,或者太高的流失率而失败
.社区产品的商业变现难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产品,就要有商业变现的能力,否则就无法生存
之前有一种说法,只要社区的用户量极大,就不愁赚钱的事
如果有任何涉及「钱」的元素出现在社区,用户体验会受到严重伤害,也会影响内容的中立性、纯粹性,让社区氛围充满「铜臭味」
有一个朋友的内容型,已超百万,但只要在产品中出现商品相关的信息,用户就会流失,点击率也非常低
所以,才会有了大家看到的各种变现尝试,卖会员倒还正常,「卖吧」就很伤用户和品牌了
知乎也小心翼翼的开始商业化探索,不会做一丁点影响用户体验的事,也正是这个原因,商业化的进展比较缓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