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社群模式进化的个阶段
网站运营模式
自从年写过一篇关于商业模式的文章后,就再没碰这个领域
网站运营阶段
总而言之,互联网下半场,真正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有且只有一种,产品内容生态
网站运营
互联网下半场,商业模式创新拉开帷幕 进入年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增速开始明显放缓——按照CNNIC的数据,从年到年的年间,网民数量才增加亿人,成为互联网在中国诞生迄今为止年间用户增速最为缓慢的一段时间
要么抢占存量在原有的基础上精耕细作,让更多人使用或者升级为奢侈品卖的更贵,要么寻找增量开辟新品类、新战场,前者看起来道阻且长,后者反而更激荡人心
在深研互联网的本质趋势与商业逻辑后发现,尤其是物联网、VR、智能化等技术的推动,只会让连接越来越精准,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紧密
而连接带给整个商业的影响具有不可描述的深远意义,最直接的就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边界化
去中心化,意味着单打独斗成为过去,未来将赋能伙伴,平台生态化成为必然
成为横亘在每个企业面前的巨大鸿沟,据此,我判断新一轮商业模式创新的竞赛将拉开帷幕
正如滴滴出行,并不是创造出更高级的新能源汽车,也不是突破了什么重大革命性技术,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更高效更自由的连接了需求端与供给端
要么自建生态,要么融入生态 过去投资人经常会这样问创业者,假如BAT跟你做同样的事,你怎么办
但是现在问题变成了你怎样做就能被BAT看中
其中的变化我们看出了什么
至少说明一点,即使是BAT级的垄断巨头也无法面面俱到、亲力亲为,只能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其中,通过扶植别人来增加自已的竞争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想彻底看明白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何去何从,必须站在行业的高度
而从行业的高度看企业下一步进化的方向就是平台
显而易见,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用户需要的是极致的产品体验,不是单个产品,而是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显然单靠某个传统汽车企业很难完成上述全产业链跨界整合的战略布局,所以走向联盟、协同、平台化成为必然
回顾整个家电业的发展历程也进一步证明“产品—社群—平台—生态”演化的商业路径
三十多年前,当时国内家电品牌的产品在质量方面不相上下,但是海尔最先喊出了为客户提供无后顾之忧的服务,于是海尔脱颖而出
企业在不同阶段的面临挑战不同
在产品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单点突破、形成口碑,用最短的时间把整个流程跑顺,固化下来,依靠大单品聚集海量用户,相当于小米
到平台阶段就要围绕社群成员的场景需求,跨界整合更多资源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小米以家庭客厅为场景开发了小米电视、小米净化器等
以小米为例,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请勿对号入座
不过这跟农村那些耍杂技卖艺的一个道理,敲锣打鼓把人吸引过来后,目的是什么
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本质上依然是卖货逻辑,主要是因为当时他也没想清楚,到底怎么赚钱
后来据罗胖称经过高人指点,才真正让罗辑思维的模式发生了本质性转变,这个高人就是宽带资本的田溯宁先生,田溯宁教给罗胖一个词“运营商”
罗胖受其启发诞生了“得到”平台
自从有了“得到”平台后罗辑思维就从个人演唱会升级为春晚,晚会上有演小品的,有唱歌的,有表演舞蹈的,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这里要注意目标人群价值取向要基本一致,且产品组合相互之间能形成合力
回顾罗辑思维的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如果当初罗胖就想明白社群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平台的话,我相信他是断然不会干那些卖大米、卖月饼的污事
因此,在更寒冷的2017年,如果不能抱团形成社群联盟或升级为平台的话,社群的解体之声将绵延不绝
用平台思维做社群,用社群思维做产品,用产品思维做内容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平台的社群不是好社群
那么社群的未来在哪里
无印良品社长松崎晓称:“我们是一家提供全方位生活方式的公司
”这种商业思维将倒逼整个商业走向平台化\生态化
归根结底社群运营的最大的困局就一个,赢利压力
如果从社群的角度来看,赢利很大程度是靠卖产品
但如果从平台的视角看产品是连接用户的吸附器而不是赚钱的工具,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前端产品是入口,功能就是吸聚海量粉丝
同理对于社群而言,比起卖了多少货,更重要的是聚集了多少志同道合的铁粉
通常而言平台的赢利不是来自用户,很有可能是来自第三方的提成或其他衍生服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