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看内容型产品冷启动的正确姿势
豆瓣的冷启动是相当成功的,当然,这与优秀的产品设计以及精准的算法推送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豆瓣冷启动时奠定的社区氛围也是早期豆瓣成功的关键,透过豆瓣我们来内容型产品冷启动看看姿势
网站运营
构建内容运营框架 任何内容型产品的冷启动,首先要做的一定是构建内容运营框架,通常情况下可以从“内容消费者定位”、“内容来源的确认”以及“内容标准的建立”这三个方面来着手
.内容消费者定位 想弄清楚内容消费者的定位,首先需要对自身产品有一个精准的定位,以及产品内的内容是什么,筛选内容的标准又是什么
继而通过对产品的定位来确定受众的定位:受众的用户画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获取到他们,他们对内容的要求又有哪些
具体来说,内容采集主要研究的是内容是自己原创,还是授权转载,或是用户生成的;而来源渠道则是研究内容具体是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而内容生产者又是从哪里获取到的以及如何让他们持续的贡献内容这类问题
而产品冷启动的具体过程,实际上是在事先构建好的内容运营框架的基础上,引进第一批种子用户的过程
具体关系图如下(点击查看大图): 内容型产品冷启动 内容型社区从到 下面通过豆瓣冷启动的实例,来呈现一个内容型社区从到冷启动的全过程: .内容填充 豆瓣CEO阿北是国内知名的P程序员,并且在P社区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程序员群体,尤其是当时活跃在P社区的那一批程序员,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哲学类书籍、质量很高的文学类书籍,人文书籍等都有涉猎,而这一群体实际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通常更喜欢文学,有更强烈的表达欲和创造欲等,而此时“书”则成了凝聚大家的关键点
这与豆瓣初期以“书”为纽带打造文艺青年的聚居地这一定位十分贴切;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有写技术博客的习惯,具有较好的UGC素养,已经具有编撰长文的习惯
这使他们成为豆瓣早期建设型阶段种子用户非常好的来源
并且也使得这类圈子从形成之时就非常的“纯净”:无关名和利,也无关任何外界的喧嚣,只是纯粹的因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属性而聚在一起;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建立之初的产品设计就可以看出,他们从始至终贯彻的去中心化是培养优质内容的土壤这一观点,它没有像简书一样的首页设计、也没有像微博一样的热搜榜,豆瓣倡导的是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更加突出用户的位置,注重用户个人的体验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这一系列的设计,在为用户创造出了一个极致且贴合他们自身属性的纯净之地的同时,也成为了早期豆瓣用户不断产出优质UGC的重要动力,而随后上线的点赞和“有用无用”功能,又对这一激励机制做了进一步的强化,并且也起到了挖掘出优质UGC的效果; 豆瓣的内容展现机制也是充分基于用户与其所感兴趣的内容之间的,用户通过内容所具有的标签、其他用户对这一内容的评论等来判断是否是其想要的内容,这一原则也是与豆瓣“一切以兴趣为基础”的原则十分契合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其实豆瓣的内容展现更多的是基于用户在自己有一个大致方向的基础上自己主动的进行探索和传播,这与知乎等社区主要依靠来进行内容的露出是完全不同的
而这几点也是豆瓣初期用户留存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
年末年初,上网门槛还比较高,对文艺感兴趣、具有有长期上网能力的用户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与素质都较高,因此这一条件就天然过滤掉了一部分用户,而这也对豆瓣初期社区内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豆瓣的冷启动是相当成功的,当然,这与优秀的产品设计以及精准的算法推送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豆瓣冷启动时奠定的社区氛围也是早期豆瓣成功的关键,至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豆瓣一直步履蹒跚、社区氛围也大不如前等这些问题,则不再本文讨论范围之类
作者:小明文章来源:简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