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看似合理的运营逻辑和想法在实践中总是行不通?
什么是网站运营
最近超哥也在考虑对于自己在运营方面的突破点,说实话做运营做到现在,虽说年限并不长,但经过不断的实践并总结思考,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运营思维体系,对新的运营工作或者运营项目基本上也都能快速理清思路,快速入手
网站运营
但仍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优秀的运营,所以就思考了自己在运营方面需要突破的点,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以及工作上的启发,对于自身在运营方面的突破除了继续积累运营实践经验并不断的总结思考之外,需要重点关注: 、 对行业的了解和对业务的理解 、 对用户的了解,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尤其是在第条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运营工作,在制定一些运营策略的时候,你发现这个策略无论是在思路上,还是逻辑上看似是合理的,但是你依然无法确定是否能够有很好的效果,除了在人、财、资源利用上的问题外,你可能担心的是这个会不会被用户真正的所接受,具体的效果仍需要去验证去衡量
当你对你所运营的用户足够了解,对用户需求能够精准把握的话,无需懂得太多的运营套路,用户想什么就给他什么,也就是想用户所想
但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用户沟通的目的 针对用户沟通的问题,也是超哥在往期文章《这条几乎概括了运营人存在的所有问题,很多人看后都恍然大悟
而且常聊的用户始终就那么几个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跟用户聊天的目的没明确
用户状态的了解其实就是了解用户某段时间的心情(如喜怒哀乐)状态、工作、生活或者学习状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在运营过程中能想用户所想
跟用户聊天沟通的目的不同,那么围绕用户聊天的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是用户情感维系,那就别问这问那,弄得跟审问犯人似的,聊天内容更多应该是关于生活、学习或者与用户状态相关的一些问题,此时体现更多的是对用户的关心
当然在情感维系的过程中也能够或多或少的发现一些用户需求
通过访谈来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一般分两种情况: 、针对某个点的需求验证 、针对某方面需求了解 对于某个点的需求验证,如果通过沟通的方式来验证的话,基本上比较简单,用户在回答上也会很明确
前面说过用户需求的挖掘和了解一定要结果导向,过程要简单直接
如果是通过用户访谈的形式,不管是通过即时聊天软件,还是通过或者面对面的,都要提前设计好沟通提纲,当然提纲的设计一定是围绕沟通的目的来的,也就是说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充分的了解到用户的需求
、 针对用户的某个问题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深问,也就是说要学会追问,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的了解用户的想法和需求,有可能就某个问题会延伸出好几个问题,如果仅仅为了获得提纲上的问题答案那没太大意义
我们在回到用户沟通的目的的第三个:用户状态的了解
这个目的下所要聊的内容其实跟第一个会有一定的重叠,在用户情感维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到用户的状态,如果希望通过与用户沟通的方式来对用户状态的了解,一定要建立在第一个目的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通过与用户情感的维系能够跟用户建立一种比较熟或者接近朋友的这种关系
当然用户状态了解也不能局限于沟通,还可以通过用户的空间、朋友圈以及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等方面来进行了解
在跟用户的沟通,不一定非要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沟通,一定是要在做运营过程中,有意识的不断的更不同用户去聊
聊什么
会感觉整个氛围很尴尬
在很多时候我们跟用户沟通做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这两个目的除了能够跟大量的用户建立起并保持一定的信任关系之外,也是我们能否有效实现第二个目的关键前提
在这里分享一个撩客户的小技巧,当然这个我相信很多运营人员都也在用,在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搭讪方法
比如超哥做的事针对高中生用户的社区运营,社区有一个ID叫“长白”的用户,在跟这个用户沟通前,先看了她在社区的发帖动态,其中有一篇帖子提到了她的昵称由来,以及她所在的年级和文理科,加她之后也先浏览了她的空间
我相信上面的这种搭讪方式,远远要比一上来就问用户的基本信息要好很多,而且不会招致反感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疑问,要不要跟用户做朋友
对于这个超哥是不建议的,这里请注意“朋友”这一词的定义,也就是无话不说那种
对于与用户的关系,超哥觉得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感,并且让用户能够有较高的配合度即可,不建议直接跟用户做朋友,更不能触碰与用户发生情感这条红线,与用户关系的发展路径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跟用户的沟通也遵循定律,又被称为邓巴数字,即在精力上我们最多只能与人保持很好的交往关系
在运营中也就是意味着即使我们跟上千名用户产生过沟通,但很多用户可能只是一次性沟通,真正能够长期保持有效沟通的用户不超过个
而现在运营人最大的误区就是至始至终都只跟那么几个高活跃度用户保持着长期的沟通和较好的关系,这样很容易导致你所做的运营手段,产品功能或者需求更多的可能只是代表了这几个活跃用户的需求
作者:超哥来源:超运营思维(_)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