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真实的案例,看看运营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出路
最近半年,与很多运营朋友交流,我发现虽然大家遇到的具体问题不同,但本质上有很多相似点
网站运营的思路
我把这些相似点总结如下,基本上就是目前运营人群的生存现状,欢迎对号入座
网站运营
下面用真实案例来说明,只是隐去当事人姓名和公司
案例一: 聪聪是一个记单词的运营新人,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老板觉得团队中需要有运营这个角色,但没有具体计划,于是让她找到我
」我好像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是一个「老板不懂运营」的典型案例
首先,老板认为运营不重要,迟迟不建运营团队,或者认为运营和客服是同一工种
我尽力跟聪聪讲了用户运营的思路框架,但我仍然不认为她能完整的执行起来
当然,这个产品能做到同行业前三,肯定有自己强大的竞争力,我只是从运营个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案例二: 刘真做过年的互联网运营,算是有一些经验
为了能更快的提升个人能力,跳槽到这个做团购起家的准巨头,负责一个垂直领域的产品运营
她的目标是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提升新客数,主要实现形式是补贴活动
由于之前没做过类似的工作,所以刘真觉得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更是很投入的努力工作着,直到分管运营的换成了一个销售出身的高管
我觉得我不再是一名运营了,而是销售助理
这样会导致像刘真这样有经验的运营人员,不再有个人成长的空间,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案例三: 刘璐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公司做用户运营,汇报给产品经理
她们团队的工作方式是,由产品经理决定每个版本做什么功能,以什么形式实现;运营负责上线后的拉动和维护工作
问题在与,运营从没参与过产品决策的讨论,而且对产品的进展长期处于不知情的状态
直到决策已定,甚至原型、交互、设计稿都确定,RD启动开发了,才告知运营
刘璐很生气的对我说:「运营绝不应该是被告知的角色,而是深度参与决策,去贡献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去快速印证一些不确定问题,去提前为上线后的运营工作做准备
但还没从量变走到质变的时候,产品改了,而且运营毫无准备
刘璐举例说:「运营就像百米跑一样,有最初的起跑,有途中的加速,最后才是成功撞线
只求最终撞线,不管前两步的积累
看到你还没撞线时,就忍不住开始指挥:步幅可以更大吗、可以关注身边的对手吗、跑姿可以调整吗
但产品经理对运营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但可怕的是,他们认为这就是运营的全貌
但不能盲目的追求KPI,而忽略了背后的逻辑
但有些公司,给运营压KPI,就像给销售压销量一样
最终会导致运营不再关注过程效果,只关注最终数字,这样对产品品质是有很大伤害的
案例四: 珊珊是一个地图类的微博运营,也是一个豆瓣红人
前两年的微博和这两年的公众号类似,在最初的红利期是有很多办法可以快速增粉
如果没抓住这个机会,有个阶段通过送PP也能简单快速的刷来不少粉丝,取关率还可以接受
如果这个阶段也没赶上,微博增粉就很难快速做起来
但在珊珊离职个月后,这个微博的粉丝数被做到了W,只是转发数还和之前一样,是个位数
这个剧情走势恰恰印证了我上面的观点,如果公司只是硬性强调KPI,并不关注过程,这就相当于对员工「逼良为娼」,办法总是有的
这位产品经理知道冷启动不容易,也知道知乎成功完成冷启动的原因是李开复那批KOL,所以指导晓波说:找到种子用户很重要,要保证初期内容的优质,要培育好社区的氛围
」 产品经理又问:「这周能拉个核心用户吗
」 晓波:「额,应该能
但这个和你说的优质内容和社区氛围有关系吗
」 产品经理没接茬,又接着问:「你预估一下每天有多少帖子发出来
」 晓波快要爆发了,心想:「去预估冷启动时有多少帖子,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简直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没有之前的数据做参考,用户习惯也没形成,暂时也没获得收益,不可能那么听你的话,这怎么预估呢
」 但毕竟是上级,晓波争不过,只能拍脑袋说:「预计每天个帖子
」 产品经理眼珠子转了一下,歪着头问:「人均每天才个呀,我半个小时发个没问题啊
」他没想到在批发市场的讨价还价也会在这里出现
当然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用户贡献量还是没有起色
.产品烂或定位错 运营的工作载体是产品,如果产品烂或定位错,对于运营来说本质上都是做无用功,就像你往游泳池里蓄水的同时还开着排水管,留不下什么
研发资源紧缺、产品有迭代节奏,这些都可以接受,运营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在产品完善的过程中,做好填坑的工作
但我不认为「像屎一样的产品」也要硬着头皮做好运营,这个观点是没有独立思考和项目推进能力的表现,是一种奴性,把自己放在了价值链的最底端
案例六: 菜菜所在的公司是做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三甲医院的院长和业内顶级专家,盈利方式是通过组织线下研讨会,向药厂等品牌方收取赞助费
老板希望将这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所以做了一个,菜菜负责整体运营
但她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来找我
」 我还没来得及反驳她,她紧接着又说:「我们还有资讯、活动、专访,这些够吗
」 一个小时聊下来,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分析用户的需求,也没有考虑过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就相当于还没想清楚定位就做了这个产品
即便菜菜是一个很努力很用心的运营,但面对这样的产品,即使去做一些运营措施,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看不到产出,自然地位低、收入少,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七: 小航在一家交易类做产品运营,最近他的任务是把商品的评论量做上来,属于UGC类的工作
这么算起来,每位运营同学带来的评论量占比仅为%,收入产出比很低
这些收益,都是靠核心用户带来的
」 不过,老板不会听这样的道理,每次仍然问他带来的评论量占比多少
在运营把用户习惯和UGC氛围都培养起来之后,或许应该考虑撤掉或缩减运营人员,主要靠优化产品和排序来提升
根据不同的POI,上线不同的活动,关注新客或者交易额
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定策略和上单子
但有一次她发现,有一个POI没做活动,交易额也有%的增长
例会时老板问睿睿:「到底怎么判断一个活动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 这个案例和上面案例二类似,整体大盘的波动很大,而且规律不好找
运营带来的收益,对于整个大盘来讲总是杯水车薪
即使运营做了很多努力,但只要大盘有波动,瞬间秒掉运营的收益
但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运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的人才需求也更大
在美国,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卖点,基本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产品,这也和两个国家不同的创业氛围和法律完善度有关
所以,只能靠运营的拉动和传播,去把产品玩转,这就是运营的价值
所以,资源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怎么更好的运用
最熟悉的两个例子,就是微博和知乎
总之,虽然运营人员目前仍会面临很多困难,但从长远来讲,这个岗位、这类人才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韩叙,鸟哥笔记专栏作者,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欢迎大家关注~从业年的运营工作者,一直在互联网产品运营的路上,曾任百度高级产品运营师,目前担任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
- END -